星巴克中国的股权风波,真的是一夜之间炸开了锅,那种你来我往的气氛,简直像极了战场,谁都不肯先低头认输,局势紧张得让人手心直冒汗。
6月初的上海,空气里还夹杂着夏天的湿气,星巴克首席执行官Brian Niccol在接受采访时,突然把这个本来就已经传疯了的传闻推上了更高的温度,他说星巴克正认真考虑出售中国部分股权,语气里藏着一点无奈、一点期待,还有点不得已,信息一出来,整个市场都炸了,消息如同滚雪球,越滚越大,直接冲上了各大财经头条。
不少人其实去年11月就开始怀疑了,因为星巴克2025年财报里第一次提到“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大家心里都在想,是不是要有大动作了,果不其然,2025年6月,这一切都被坐实,整个咖啡圈都感受到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
回溯到6月3日,美国星巴克股票开盘,直接拉升3%,股价眼看着要破98美元,这种刺激感和追涨杀跌的快感,只有真正把钱砸进市场的人才能体会,为什么一个中国业务的消息能影响全球股价,答案其实很简单,中国市场对星巴克太重要了。
星巴克中国贡献了全球营收的8%,合理估值被媒体爆出来有9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646亿元,这数字不小,谁都明白,这是一块肥肉,不到30%的股权分给多家竞购者,星巴克自己还要留30%,这招一出,类似于你请大家坐一桌分蛋糕,自己永远保留一块最大的。
高瓴资本、凯雷、KKR这些国际老牌资本都亮出了身份,连瑞幸大股东大钲资本也坐不住了,也想分一杯羹,竞购名单里一下子塞进了30多家机构,场面一度很尴尬,谁都不想错过这次机会。
星巴克方面的回应也挺有意思,他们反复强调希望保留“相当比例的股权”,既想放下包袱,又舍不得利润流,这种骑墙的态度让人哭笑不得,有点像是舍不得孩子又放不下手。
其实星巴克的苦衷外人未必看得明白,过去中国市场一直是直营模式,利润全部进总部口袋,怎么可能愿意卖,但现在不一样了,瑞幸去年规模和营收都已经超过星巴克,这种被超越的感觉,确实让人心里发毛。
2025年一季度,星巴克全球营收涨了2%,净利润却跳水50%,这落差太大了,压力之下,星巴克不得不考虑甩掉部分负担,卖掉一部分中国业务,无非是想把风险分担出去,让本地资本进来一起扛事。
其实全球业务里,除了美国、日本和中国,星巴克其他市场基本都是加盟模式,直营耗费太大,风险也高,尤其在中国,市场变得越来越难做,本土品牌一个个崛起,星巴克那套老路玩不转了。
说白了,星巴克总部想把经营权卖给中国本地公司,本质就是想让大家一起承担风险,收益共享、风险共担,这种玩法去年麦当劳已经试过了,效果还不错。
2017年,麦当劳中国引进中信资本和凯雷,自己留了20%的股权,结果中信资本凭着本土化的打法,把麦当劳在中国市场做得风生水起,推出了各种本土特色产品,外卖、下沉市场都玩得很溜,这是总部不可能做出来的事情。
百胜中国也是差不多的路子,2016年分拆独立上市,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成了最大股东,百胜全球直接放弃控股权,资本方手里有了决策权,市场反应速度快了好几倍,谁都能看出来,这种模式本土化更彻底。
星巴克这次要不是压力太大,估计也不愿意走到这一步,毕竟直营模式下,利润是最香的,谁都不想分出去,但形势比人强,市场份额一年比一年难守,留在手里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得不想办法自救。
现在的中国咖啡市场,瑞幸、库迪、幸运咖、连锁小店们天天烧钱抢地盘,星巴克的高价策略已经不吃香了,年轻人不买账,消费降级的声音越来越大,星巴克面对的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激烈。
很多人会问,星巴克是不是要变成下一个金拱门,答案其实还不明朗,毕竟星巴克的品牌溢价和核心用户粘性都还在,但本土化的步伐如果不加快,迟早也会被市场淘汰。
资本都在盯着,谁都想接手星巴克中国这块业务,本质上看重的是中国咖啡市场的成长性,星巴克自己也明白,单靠总部力量,已经很难再打下一片江山。
从2025年6月的局势来看,星巴克卖股权这件事,已经变成了一场资本的博弈,谁能最后胜出还不一定,背后的本土化、品牌授权、风险分担,这些深层逻辑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这一轮股权变更会不会像麦当劳那样带来业务爆发,还得看新东家有没有本事把星巴克彻底本地化,打法要狠,动作要快,市场变化太快,谁慢一步都可能被甩开。
对于星巴克总部来说,这次交易又何尝不是一次自我救赎,既能保留品牌的全球影响力,又可以用品牌授权费持续赚钱,既留下退路,也保留了主导权,这种两头下注的策略,能不能成功,还得看市场的脸色。
大家都在等,投资人、消费者、行业同行都在盯着星巴克中国的下一步,谁都知道,这场大戏才刚刚开始,风暴的中心在哪里,谁会成为最后的赢家,现在还没人能断言。
故事还没讲完,市场的大幕还没落下,等到真正的买家浮出水面,也许才是中国咖啡市场新一轮洗牌的起点,谜底会在不久的将来揭晓。
嗨牛配资-炒股配资排名-配资股网站-网络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