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序安放人生,年轻一代的轻盈选择:数字时代的“生前整理”
在南京档案馆,随着电影《南京照相馆》的热映,寻根问祖的热潮涌动,市民们争相查阅尘封的户籍档案,试图从泛黄的影像中拼凑祖辈的故事。与此同时,新一代的年轻人则以一种更为主动和前瞻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他们拥抱“生前整理”,在数字时代对抗信息洪流,梳理人生的价值。
30岁的小云,一位来自佛山的95后,已经系统性地实践“生前整理”长达六年。从22岁开始践行极简生活,到24岁正式启动生前整理,再到26岁时经历爷爷猝然离世的变故,她的人生整理之路愈发清晰笃定。而远在浙江,26岁的许婷在今年三月辞去了高薪工作,创立了AI回忆录应用“小鹿光年”。她的产品通过AI“采访”的方式,帮助老人记录人生经历,子女可以实时评论点赞,从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代际沟通模式。只需399元的公测价格,更是打破了传统回忆录动辄十万元的市场壁垒。浙江财经大学企管系副教授赵昶评价道:“这代年轻人正在用科技重构孝道”,他认为,这项技术巧妙地融合了年轻人情感表达的数字化趋势与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求。
“生前整理”的概念源自日本,最初被称为“终活”,意为“为人生终点而进行的准备活动”。2012年,这个词语入选日本年度流行语大赏。有报道显示,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已经开始进行生前整理。在日本社会,人生被概括为三件事:“就活”(求职就业)、“婚活”(相亲结婚)、“终活”(人生终点的活动)。在深度老龄化的日本,“终活整理”指的是在一个人精力尚可时,提前为身后事做好准备。正如旅日作家李长声所言,年过七旬的他开始做“终活”,“今天谈‘终活’,其实谈的是生死观。”他引用了一句网络上的调侃:“人死了钱没花完,人没死钱花完了,也许人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把握哪天死。”78岁的木村先生在妻子过世后,毅然决定开始“终活”。他将自己收藏的数千本书籍交给旧书商处理,将大部分衣物送进垃圾箱,处理掉多余的家具家电,家中只留下基本的生活用品。“人老了,不能麻烦子女,他们都有生活负担,所以我必须自己管好自己”,木村先生如是说。
展开剩余73%相较之下,中国的老一辈人对于“生前整理”的接受度却不尽相同。他们或者认为“还早呢,想这么多干吗”,或者只是出于日常习惯而进行收拾整理,很少会考虑到“身后事”的安排,重要物品的存放位置往往只有自己清楚。
小云的系统性生前整理,核心在于让一切重要事物清晰可循。她创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方法:
清东西: 定期处理闲置物品和电子文件,她最实用的方法是给物品贴上标签,比如在老照片盒上贴“扫描后丢弃”,在同学录上写“拍照存档”,在旧衣服上标“捐小区回收箱”。她的原则很简单:“能存手机绝不占柜子。”
理钱财: 注销长期不用的银行卡,将所有密码统一加密保管。房产证、保单等重要文件统一存放在家人知晓的位置,比如“书柜第三格蓝色文件夹”,内附手写清单。
筛关系: 定期清理微信好友和社交账号,删除几年没说话的“僵尸好友”。“想把时间留给半夜能打电话的朋友”,小云这样解释她的选择。
写愿望: 把想做的事情列成愿望清单,关键在于付诸行动——将小红书收藏的旅游攻略变成机票,收藏的菜谱变成周末厨房的实验。“用‘已完成’替代‘收藏吃灰’,这比列计划痛快多了。”
留遗言: 小云写了一份遗嘱初稿,记录医疗救治倾向与身后事安排,与重要文件存放在一起。“经历过爷爷的事后就明白了——清晰的意愿,是留给家人最后的体贴。”
在小云看来,年轻一代虽然也害怕死亡,却更能轻松地探讨生死话题。“我们并不觉得提前打算是晦气,相反,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数据信息爆炸,提前理清楚并没有坏处。”
韩国遗物整理师金玺别在14年里亲历过1000个死亡现场。他在《我是遗物整理师》中提出了“生命整理守则”:养成日常整理习惯;难以开口的话用文字写下来;重要物品保管在容易找到的地方;不对家人隐瞒病情;物尽其用;为自己而活;活着时珍惜身边人。这些守则的核心,与生前整理的理念不谋而合——为爱而整理。
小云对此深有体会。自2017年践行“少即是多”的极简生活,她用4双鞋搞定四季,一个登机箱搞定一周旅行,一个“人生应急包”应对意外——内含身份证件、重要保单、医疗遗嘱等关键文件,用多色标签分别标示,并同步告知家人,急用时可“拎袋就走”。
“生前整理最大的价值,从不是面对死亡,而是珍惜当下。”当物品各得其所、密码妥善交代、重要文件有迹可循,小云的内心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踏实:“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囤积,更珍惜眼前的关系和体验。”
正如泰戈尔的诗句所言:“有一个夜晚我烧毁了所有的记忆,从此我的梦就透明了;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
在数字时代,生前整理成为了年轻人对抗信息爆炸、梳理生命价值的独特方式。他们用密码管理器代替上锁的抽屉,用云存储取代厚重的相册,用电子遗嘱更新纸质文件。当人生被有序安放,他们便能更自在地走向未来。
30岁,正是人生充满可能性的阶段。一位30岁的女孩,她的床头柜上,放着一本自己撰写的“人生说明书”,里面装着密码清单、医疗遗嘱和身后事安排。或许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但这就是新一代年轻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他们不再回避死亡,而是选择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掌控自己的生命,活出精彩的每一天。而另一位95后女孩如蓝,在父母意外离世后,曾深陷无法为他们书写回忆录的痛苦中。“对着文档憋了3天,只打出‘我妈出生于’这5个字……”直到她发现了AI回忆录应用,这个困局才被打破——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那些她以为早已模糊的细节逐渐清晰起来。这也许就是科技带给我们的力量,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录过去,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
发布于:四川省嗨牛配资-炒股配资排名-配资股网站-网络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