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31 日,特斯拉对其在奥斯汀运营的 Robotaxi 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进行了第二次定价策略调整,引入了"动态定价"模式。此次调整后,行程费用根据里程动态变化,短途行程收费更低,长途行程收费更高。以 11 英里的行程为例,费用约为 13.7 美元,而 Uber 走相同路线的费用则超过 16 美元。特斯拉的这一新收费模式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尤其是在长途行程中。
特斯拉的这种定价策略调整,表面上看是与 Uber 等传统网约车服务抢生意,实则有着更深远的战略意义。从 6 月底上线时的固定 4.2 美元,到扩围后的 6.9 美元,再到如今按里程计费的动态模式,特斯拉在一个月内三次调整定价,这种快速试错、实时迭代的互联网式灵活,戳中了传统网约车的痛点。Uber 的定价逻辑中,永远绕不开人类司机的时薪、社保与情绪成本,而特斯拉的账本上,只有传感器折旧、算法迭代与电力消耗。当 11 英里的行程价差拉开 2.3 美元,本质是"无人"对"有人"的成本降维。
特斯拉 CEO 马斯克的野心不止于"更便宜"。动态定价的精妙之处在于用价格杠杆教育市场。短途低价吸引尝鲜者,长途价差锁定依赖者。当用户发现" 10 公里内比公交还划算,20 公里比专车省三成"时,对无人驾驶的"安全焦虑"会在钱包的投票中逐渐消解。这像极了当年特斯拉用 Model 3 推动电动车普及的路径:先让一部分人"用得起",再让更多人"离不开"。
而奥斯汀的地理围栏持续扩大、加州服务即将上线的消息,更像是在编织一张网。当无人驾驶的覆盖密度超过出租车时,"敢不敢坐"的问题,会变成"为什么不坐"。当然,风险也显而易见。Uber 可以用补贴暂时抹平价差,但特斯拉赌的是消费者愿不愿意站在无人这边。
如今算法越跑越聪明,传感器成本越摊越低,未来的出行巨头,可能靠"跑过的每一公里"垄断信任。有人说 2.3 美元的价差太小,不足以撼动行业,但所有转变往往藏在微小的变量里。
嗨牛配资-炒股配资排名-配资股网站-网络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