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而山西电影在1935年迎来起点。在华夏文化版图中,山西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为文艺影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丰沃土壤。
多年来,山西文艺影视剧从无到有,从蹒跚起步到精品频出,以独特的视角、精湛的制作,生动展现三晋大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与时代精神,在影视领域绽放出耀眼光芒。
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之际,以此为契机,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将近年来山西文艺影视剧目的突出成就进行分类归纳,加强每一个山西人的文化自信。
5部作品闪耀全国“五个一工程”
2024年12月3日晚,中共中央宣传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公布,名单揭晓的那一刻,三晋大地为之振奋——山西省委宣传部荣获“组织工作奖”,话剧《右玉》、电视剧《三体》、广播剧《我从湾区来看你》、歌曲《瓷魂》、图书《游过月亮河》5部作品摘得“优秀作品奖”。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山西文化根系深扎大地、枝繁叶茂的生动见证,是无数文艺工作者用热爱与坚守写就的动人答卷。
谁能忘记《右玉》在舞台上掀起的热潮?当演员们用滚烫的台词再现右玉人“一棵松、一把土”的造林传奇,当漫天“黄沙”与成片“绿荫”在舞台上交替,台下观众的眼泪与掌声交织成最真挚的共鸣。那不是简单的戏剧,是70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坚守,是山西人骨子里“不服输、能干事”的倔强,是“右玉精神”穿越时空的深情告白。
展开剩余69%而《三体》的出圈,让世界看到了山西文化的包容与前瞻。这部从科幻文学到影视巅峰的作品,背后有山西创作者对“硬核科技”与“人文温度”的精准拿捏。当“宇宙闪烁”的画面震撼全球观众,当“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成为刷屏金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科幻的崛起,更是山西文化跳出“历史叙事”、拥抱“未来想象”的勇气与底气。
历史人物与红色故事,唤醒文化遗产
在山西的影视镜头里,历史从不是冰冷的文字。山西影视创作者始终注重从本土历史中汲取灵感,让沉睡的文化遗产在荧屏上“苏醒”。
当《于成龙》里那句“我此生唯有‘为民’二字”透过荧屏传来,多少人湿了眼眶;当《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中,风沙里倔强生长的树苗终于连成绿洲,多少人攥紧了拳头。
这就是山西文艺影视剧的力量——它从黄土地里长出来,带着莜面的醇香、黄河的涛声,把三晋大地的筋骨与柔情,酿成了能温热岁月的故事。
电影《申纪兰》,给年轻人讲述火红岁月里的自力更生。她在地里和男人们比着干农活的倔强,在会议上为“男女同工同酬”据理力争的坚定,让“劳模”二字褪去了距离感——原来,伟大就藏在日复一日的踏实里。
作为革命老区,山西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文艺影视剧目创作的富矿。在历史的浩渺长河中,这片土地诉说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承载着厚重的革命精神。
《太行山上》《百团大战》《刘胡兰》等经典红色影片至今被观众津津乐道,作为山西红色电影的标杆之作,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政策扶持与产业推动,助力影视腾飞
山西文艺影视剧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扶持与产业的积极推动。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创作,为影视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例如:山西省广播电视局制定《2021-2025年度重点电视剧规划》,命名多个电视剧创作拍摄基地,成立山西省电视剧协会,举办创作研学交流等活动。
在产业发展方面,山西影视企业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山西影视集团加入“全国移动电影合作联盟”,推动影视作品网络发行;推出“崭新发布”计划,扶持青年导演与优质项目。同时,山西还积极举办各类影视活动,如娘子关·山西电视剧周,为业内人士提供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山西文艺影视剧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完成电视剧48部,其中“十四五”期间,全省共备案电视剧34部、网络影视剧37部,已完成电视剧8部、网络影视剧9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趋势。
山西的文艺影视剧,从不用华丽的技巧讨好谁。它就像村口的老槐树,默默站在那里,看着一代又一代人走来,把日子里的酸甜苦辣、坚韧执着,都酿成了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有黄河的奔腾,有太行的巍峨,更有每个山西人心里那点“不服输”的劲儿、那片“念故土”的情。
如今,这些故事正走出山西,走向更远的地方。但无论镜头对准哪里,根永远扎在这片黄土地里。因为创作者们知道:最动人的故事,从来不是编出来的,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是从人心窝里淌出来的。
未来,还会有更多这样的故事。它们会带着莜面的香、陈醋的醇,带着山西人特有的热辣与厚道,继续在光影里生长,温暖更多人的岁月。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胡钰
发布于:山西省嗨牛配资-炒股配资排名-配资股网站-网络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