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甄嬛传》的都知道,苏培盛是皇上身边的“人精中的人精”,察言观色的本事堪称后宫第一。皇上没说话,他问一句“回养心殿还是翊坤宫”,就知道皇上其实想去碎玉轩;皇上不满丽嫔告甄嬛的状,只念了句“丽嫔”,他当晚就撤了丽嫔的绿头牌,悄悄帮皇上出了气;瑾汐跟皇上禀报完甄嬛被下毒的事,说自己“嘴笨说久了”,他立马接话“还要说的皇上动心爱怜不是”——连嫔妃想让皇上心疼的小心思,他都门儿清。
不过苏培盛最“精”的一次,得说皇上派他去冷宫赐余氏自尽那出。按说皇上旨意是“赐自尽”,可余氏死活不肯,砸了毒酒、撕了白绫,闹得不可开交,苏培盛一开始居然“束手无策”,直到安陵容来提点一句,他才让人动手。以前看这段,总觉得是苏培盛太死板,非要严格按“自尽”的旨意来,可再细琢磨就会发现:他哪是束手无策,分明是在“等机会”,把这事儿的“价值”算到了极致。
展开剩余76%先说说为啥他一开始“不动手”。有人说他是怕华妃——毕竟余氏是华妃的人,华妃当时又装病不管,会不会是想保余氏?可苏培盛是谁?他是皇上最信任的近侍,宫里嫔妃见了他都得让三分,真没必要怕华妃。皇上让余氏死,他只要把事办了,华妃再横也不敢找他麻烦。所以“怕华妃”这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真正的原因,是苏培盛想“卖人情给甄嬛”。那时候甄嬛正得宠,后宫的权力格局早变了,苏培盛这种人精,不可能看不出来。他不用刻意巴结受宠的嫔妃,但绝对不会放过“送人情”的机会——毕竟多个人情,往后在宫里办事就多条路。
你想啊,余氏干的那些事:冒充甄嬛在倚梅园得宠,后来又给甄嬛下毒,现在临死前还在咒骂甄嬛,甄嬛心里能不恨吗?苏培盛肯定早就把这些摸得清清楚楚。如果余氏乖乖喝毒酒死了,事儿是了了,但对甄嬛来说,“仇没报得痛快”;可如果余氏闹起来,他先“按兵不动”,把消息漏给碎玉轩,等甄嬛这边有动静了,再借着别人的“话”动手,这人情不就送出去了吗?
所以余氏大闹冷宫的消息,十有八九是苏培盛故意放去碎玉轩的——他就是在等甄嬛这边来人。果不其然,安陵容代表甄嬛来了。一见面,苏培盛就叹着气说“还撒泼呢”,这话听着是诉苦,其实是在“递话”:你看,我这儿卡着了,等着你们给个准话呢。
安陵容也机灵,先对着余氏一顿骂,揭她冒充甄嬛、下毒的老底,让她“乖乖伏诛”,可余氏还是闹。这时候安陵容才明着提点苏培盛:“可不能容她这么继续闹下去”,潜台词就是“别管什么‘自尽’了,赶紧让她死”。
有意思的是,苏培盛还装了个傻,说“皇上是赐她自尽,这疯妇不配合,奴才无计可施啊”——他就是要等安陵容把话挑明了,说那句“皇上即是赐她自尽,她死了,公公的差事便了了,谁会追究她是自尽还是别的”。等这句话一出来,苏培盛才“恍然大悟”,对着安陵容说“明白,奴才恭送小主”,转头就跟小厦子说“之前让你忍,这会儿别忍了”。
你再看小厦子的反应:立马从袖子里掏出了弓弦——好家伙,原来早就准备好了!这就说明,苏培盛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束手无策”,他就是在等安陵容这句话,把“动手”的“由头”,从“自己做主”变成“受甄嬛这边提点”。
这么一来,可就“三全其美”了:
第一,他没“违旨”。皇上说“赐自尽”,他最后是借着安陵容的话“变通”的,而且动手的是小厦子,真有人追究“是不是自尽”,他也能推说“是按小主的意思办,奴才只是执行”,责任小了很多;
第二,收买了小厦子。之前小厦子被余氏欺负过,心里早有气,这次让他动手报仇,小厦子肯定感激他这个师傅,以后更死心塌地跟着他;
第三,把人情稳稳地送给了甄嬛。余氏是甄嬛的仇人,苏培盛借着安陵容的话“收拾”了余氏,等于帮甄嬛出了口恶气——甄嬛心里肯定清楚,这是苏培盛在卖好,往后对他自然多几分认可。
所以你看,苏培盛哪是“无计可施”?他的“束手无策”,全是看“需求”来的:需要等人情的时候,就“卡壳”;等机会到了,立马就能“解决问题”。就这心思,难怪能在皇上身边待那么久,还能在后宫的复杂关系里游刃有余——这才是真正的“人精”啊!
发布于:山西省嗨牛配资-炒股配资排名-配资股网站-网络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