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晚年,经历了一场震撼朝野的宫廷政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巫蛊之祸”。这场政变不仅导致了卫太子刘据被迫自杀,卫氏家族也因此惨遭灭门。更为直接的后果是,西汉王朝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已经培养了32年的皇位继承人,武帝因此不得不重新确立继承人。
汉武帝有六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卫太子刘据、次子齐王刘闳、三子燕王刘旦、四子广陵王刘胥、五子昌邑王刘髆和幼子刘弗陵。齐王刘闳早在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就因病去世,而卫太子刘据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因“巫蛊之祸”自尽。因此,到汉武帝晚年,剩下的四个庶子中,刘旦的年纪最大。根据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惯例,按理说,燕王刘旦应该最有资格继承皇位。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昌邑王刘髆在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正月神秘去世,而就在第二个月的十四日,武帝也去世了。最令人震惊的是,继位的竟然是年仅八岁的幼子刘弗陵。这一结果不仅令燕王刘旦感到震惊,也令朝廷上下大跌眼镜。燕王刘旦甚至在接到以昭帝名义颁发的书信时,拒绝为父亲哭丧,还以封袋过小为由,称“京师疑有变”。那么,为什么继位的会是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呢?在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展开剩余69%随着历史迷雾的逐渐揭开,我们可以发现,这段历史远没有我们所看到的那么简单。史料上对于武帝是否早有意图立幼子之事,有着截然不同的说法,许多信息被遮蔽在太平景象之下。
在武帝去世后,燕王刘旦派出亲信王孺等人前往长安探查消息。王孺找到了当时的贵族郭广意,询问武帝去世的原因以及继位的情况。郭广意的回答非常模糊,他表示自己当时正在五榨宫待命,突然宫中发生喧嚷,皇帝驾崩了,之后是诸将军拥立太子登基,而太子的年龄大约是八九岁,并且丧期期间未曾出宫临朝。从这一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非但燕国方面对昭帝的继位一无所知,连朝中的一些大臣也不了解详细情况。这似乎隐约透露出一个信号:直到昭帝继位后,外界才得知他继承皇位的消息。
根据《史记·外戚世家》的补充记载,武帝在甘泉宫时,召见群臣讨论关于继位的事务,似乎已经有人知晓武帝意图立刘弗陵为继承人。特别是根据《汉书·霍光传》所言,刘弗陵的母亲钩弋赵婕为武帝宠妃,生下刘弗陵后,武帝为她所在宫门命名为“尧母门”,这一举动在当时或许可以被视为一个信号,暗示着武帝有意立幼子。然而,这一事件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武帝早有明确的继位意图,甚至有声音认为,“尧母门”只是为了美化刘弗陵的出生和提升其合法性。
在面对是否立幼子刘弗陵时,武帝的心态十分复杂。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历史上对她的记载极为模糊。她出身普通,曾因为父亲犯法而成为宫中的宦官之妻。武帝的宠爱使她晋升为婕妤,并最终生下刘弗陵。然而,钩弋夫人的背景显得不甚光彩,这也为后来的政治斗争埋下了伏笔。钩弋夫人和宫廷的宦官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武帝选择将刘弗陵立为继承人的一种政治背景。换言之,刘弗陵的继位与钩弋夫人的势力紧密相关。
对于钩弋夫人之死,史书称她“立子杀母”,这似乎意味着她的死是为了给刘弗陵的继位铺路。然而,许多历史学者对这一说法提出质疑,认为钩弋夫人并非武帝故意处死,而是有其他原因。例如,钩弋夫人的死和当时宫廷内外的权力斗争,或许是有着更加复杂的背景。
即便刘弗陵的身世并未明确获得多数人的认可,但随着武帝的临终病重,霍光等大臣选择支持刘弗陵的继位。霍光虽然不是当时的高官,但作为武帝身边的亲信,终于在武帝弥留之际获得了托孤的机会。然而,武帝究竟是否意图立幼子,仍然没有确凿证据。刘弗陵继位初期,政局并不平稳,许多大臣和权力集团暗中策划争夺,导致汉昭帝即位后,权力斗争并没有因此结束。
总的来说,汉武帝的去世和昭帝的继位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许多事件的真相或许永远无法揭开。随着历史的推移,这段宫廷政变已成为难解的谜团,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空间。
发布于:天津市嗨牛配资-炒股配资排名-配资股网站-网络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