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 史自强
“吱呀、吱呀……”河北邯郸肥乡区沙窝村的一处农家院里,中学生胡文昊脚蹬踏棍,双手执刀,刀头在旋转的木坯上快速游走……他的师父李学民站在一旁,悉心加以指导。随着木屑簌簌落下,一只原木色的木制笔筒便初具雏形。
李学民是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该技艺通过手持刀具对旋转的木材进行镟削,制作出木碗、算盘珠、陀螺、花瓶等一系列造型对称而精美的产品。
沙窝村坐落于漳河故道旁,因河而生的柳树,滋养出别具特色的木镟技艺,至今已传承约500年。在沙窝村,木镟技艺在清末发展到鼎盛时期,全村作坊达百余家。
“柳木软硬适中、无毒清香,制成木碗等生活用具,盛热不烫、遇水不裂。而‘柳’谐音‘留’,赠予亲友,寄托美好祝福。村里老人常念叨,‘木碗在手,衣食无忧’。”李学民说,木镟不仅是门手艺,更是刻在沙窝人骨子里的生存智慧。
然而,时过境迁。手工木碗因耗时费工、价格偏高,渐被塑料、陶瓷制品替代。村里年轻人大批外出务工,老艺人相继离世。到2012年,沙窝村里会木镟技艺的仅剩6位年过古稀的老人。
“祖宗的手艺岂不断了?”回乡的李学民,萌生了“留住这门手艺”的想法。
李学民把前辈们留下的破旧镟床,打理拾掇一新,吸引老匠人来“叙旧”,重拾手艺。李学民就在一旁“偷偷”学习,然后苦苦练习。
“有一天,我听见了熟悉的‘吱呀’声。推门一看,李学民正笨拙地蹬着镟床,手上磨出水泡仍不肯停下。”沙窝村老匠人程金庆回忆。
木镟讲究“心手合一”,以脚控转速,手定刀向,稍有偏差,就可能前功尽弃。一上手,李学民才发现任务之“艰巨”:仅一个木碗,就要镟上千刀,复杂点的,要镟几千刀方可成器。
李学民不仅没被难倒,反而“脑洞大开”,琢磨怎么让普通人了解并喜爱木镟技艺。
对游客,他把自家二楼改成“微型博物馆”,摆放不同款式的镟床和木镟作品,刻满时光印记;对学生,他编绘《传统木镟技艺学生读本》,成为当地特色教材;对网友,他自学短视频剪辑,镜头里,镟刀游走,轨迹如舞,刨花纷飞如蝶,引来无数点赞。他还自学英语,曾到美国、柬埔寨、老挝等地参与文化交流。
李学民先后带出20多名徒弟,让本已黯淡的木镟技艺,重新“亮了起来”。2019年,木镟技艺成功入选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身为新时代学生,定当珍视非遗瑰宝,以敬畏之心传承文化薪火,用青春之力守护传统技艺……”近年来,木镟技艺进校园活动在当地多所学校开展得有声有色,激发了不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和传承之志。
李学民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木镟技艺就会充满生命力,它的‘吱呀’声,就会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传得更远、更响亮。”
嗨牛配资-炒股配资排名-配资股网站-网络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