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艰不拆”这一现代流行语,经常被用来表达在社会竞争压力下,许多年轻人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与感叹。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都觉得“人生艰难”。然而,与古代相比,现代人面临的困难实在是微不足道。古人面对的生活环境更加恶劣,医疗条件极其简陋,许多人因小病而英年早逝,生死之间几乎毫无控制。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背疽”,这是一种古代常见且致命的疾病。许多历史人物,如谋士范增和明朝大将徐达,都因背疽去世。那么,究竟背疽是一种什么样的病,竟能让如此重要的人物丧命呢?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了范增因患背疽去世的故事。在与项羽共同征战过程中,范增与项羽的关系逐渐恶化。项羽对范增产生了疑心,削弱了他的权力,范增因愤怒而要求辞职,打算回家。就在他回彭城的途中,他的背部突然长了一个疽,并迅速恶化,最终导致他死亡。这个故事揭示了背疽致命的特点,也显示出当时战争和情绪的极大波动往往成为引发疾病的导火索。
《明史》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徐达在北平时患背疽,虽然病情有所好转,但因为劳累过度,最终病情加重,于第二年二月去世,时年五十四岁。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背疽的发生往往与情绪波动、过度劳累等因素密切相关,战争中的艰难征途和长途跋涉更是增加了患病的风险。
展开剩余68%宋洪适在《跋痈疽方》中提到,疽的表现是非常明显的,且小孩都知道这种病是无法治愈的,这也显示了背疽的致命性。那么,背疽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呢?实际上,古人所说的“疽”并不单指一种特定的疾病,它是对脓肿或经久不愈的溃疡的统称,几乎可以出现在人体的任何部位。而背疽,顾名思义,就是指这种脓肿出现在背部。背部的疽通常会因细菌感染而变得更加严重,且由于背部空气流通不畅,脓肿容易不断加剧,最终形成一个红肿热痛的皮下包块,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
面对这种疾病,古人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基本上,古人面对背疽时有三种应对方式:第一,选择不治疗,等待疾病自然消退;第二,疽病自行破裂,脓液和残渣自行排出;第三,尝试切开脓肿进行引流。可惜的是,在没有抗生素的古代,这种方法几乎不可能奏效。大多数患者最终因感染扩散,导致全身中毒而死亡。
尤其是当疽长在背部时,情况更加严重。背部的皮肤较为厚实,导致脓肿无法快速破裂、排脓,这样一来,疽的感染往往会迅速扩展至全身。许多将士和重要人物因背疽未及时治疗,导致脓肿无法自然排出,最终死于脓毒感染。
古人对背疽的认知也是非常局限的。南宋李迅在《集验背疽方·察疽发有内外之别》中提到,背疽初发时,身体通常没有明显的高热症状,患者会感到倦怠,疽的部位也没有显著的热感。直到脓肿破裂,疽部的肉会变得紫黑色,且无法治愈。李迅认为,即便使用神仙般的药物,也无济于事。古人并不知道细菌的存在,且没有现代医学的先进设备,如X光等,因此他们误以为背疽是由内脏腐烂引起的,这种误解使得很多患者最终因病情加重而死。
这场“背疽”杀死了许多历史人物,而现代的医学技术已大大减少了这种由简单疾病引起的死亡率。然而,这也让我们反思,在古代缺乏治疗手段的情况下,疾病往往能轻易带走人的生命,正如今天我们无法想象的,昔日的英雄豪杰也是在这样的疾病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发布于:天津市嗨牛配资-炒股配资排名-配资股网站-网络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