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二年(1517 年),陕西按察使蓝章平定了安化王之乱的残余势力。为了彰显功绩,他特意让人画了幅《蓝章战功图》。
画里本该是明军 “旌旗蔽日、甲胄鲜明” 的威风模样,可细看之下,却满是尴尬:骑兵戴着蒙古式毡帽,步兵穿着打补丁的布衣,火铳手凑不够十个人 —— 这幅 500 年前的画,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明朝中期军队的真实战力。
一、画里的骑兵:“蒙古换皮” 的边军,防护全靠 “莽”
《蓝章战功图》里的骑兵,第一眼容易认错成蒙古兵。
他们头戴尖顶毡帽,腰挂弧形弯刀,手里攥着筋角弓,身上穿的不是明光铠,而是薄得能看见布纹的布面甲。蓝章在画旁题字 “边骑劲勇”,可细看士兵的脑袋,有近三成连头盔都没有,只裹着块粗布头巾。
为什么会这样?得从当时的边患说起。正德年间,蒙古小王子频繁入侵西北,明军边军跟蒙古人打了十几年。打得多了,装备自然 “互相借鉴”—— 蒙古毡帽防风,弯刀适合马战,筋角弓射程远,这些都比明军原有的装备实用。
展开剩余80%可更关键的是没钱。明朝中期的军费早就捉襟见肘,铁甲一套要二两银子,相当于普通士兵半年的俸禄。边军将领只能用布面甲凑数,这种甲用棉布夹着碎铁,防弓箭还行,遇上蒙古骑兵的马刀,一砍就破。
战术上更落后。画里的骑兵排成一列冲锋,跟蒙古人百年前的打法没区别。当时欧洲已经有了火器骑兵,可明军连马铳都没有 —— 不是造不出来,是文官们觉得 “骑兵就该用弓马”,没必要花冤枉钱搞新装备。
后来戚继光在北方练兵时,看到这种骑兵都摇头。他在《纪效新书》里写:“边骑虽勇,无甲无铳,遇强敌必溃。” 这话一点没夸张,正德十年蒙古小王子入侵,边军骑兵冲上去,没撑半个时辰就败了,死伤比达 3:1。
二、画中的步兵:70% 冷兵器,像 “丐帮” 一样打仗
再看画里的步兵,更让人揪心。
近七成士兵手里拿的是长矛和大刀,剩下的三成里,弓箭手占了多半,火铳手只有零星几个。画中最显眼的是个拿长矛的士兵,布衣上打了三个补丁,草鞋的鞋尖都破了,露出脚趾 —— 这哪像 “天朝大军”,倒像临时凑数的民夫。
这背后是卫所制的彻底崩坏。明朝初年靠卫所制养兵,士兵有军田,自给自足。可到了中期,军田被豪强和军官兼并,士兵要么成了地主的佃户,要么逃亡。蓝章平叛时,只能从流民里抓壮丁,这些人连刀都握不稳,更别说用火器了。
有个细节很讽刺:画里的火铳手,火铳没挂在腰间,而是扛在肩上,枪管上还锈迹斑斑。据《明会典》记载,正德年间的火铳,合格率还不到一半,很多铳管薄厚不均,一开火就炸膛。士兵们怕被炸伤,宁愿扛着也不愿用。
对比嘉靖年间的倭寇,差距更明显。倭寇手里有倭刀,还会用鸟铳,而明军步兵拿着生锈的长矛,穿着布衣,往往十几个明军打不过一个倭寇。后来戚继光练 “戚家军”,特意给步兵配了狼筅和鸟铳,才扭转战局 —— 可这已经是《蓝章战功图》绘制 20 年后的事了。
三、消失的火器:说好的 “领先世界”,其实是 “纸上谈兵”
很多人以为明朝火器 “天下第一”,可《蓝章战功图》里,连一门炮都没有,火铳手还不到 10%。
这不是蓝章故意漏画,而是当时的真实情况。正德年间,明朝的火器还停留在 “火门枪” 阶段,就是那种需要从枪口装火药的原始火铳。而佛朗机炮虽然已经通过葡萄牙人传入(正德十二年,葡萄牙商船在广东搁浅,明军缴获了佛朗机炮),但还没大规模列装。
文官不懂军事,是火器发展的大障碍。蓝章是科举出身,一辈子没摸过炮,他觉得 “打仗靠人多”,火器是 “奇技淫巧”。当时的兵部尚书王琼,也认为 “弓马才是根本”,把佛朗机炮的仿制工作压了下来。
直到正德十六年,嘉靖皇帝即位,东南倭寇闹得厉害,才有人想起佛朗机炮。可即便如此,到了嘉靖中期,明军里的佛朗机炮也只够装备几个营。《明史・兵志》里说:“正德、嘉靖间,火器未普,边军多以冷兵器应敌,败多胜少。”
更可惜的是,明朝有机会领先。正德年间,有个叫徐光启的人(虽然当时还年轻),后来引进了红夷大炮,可在蓝章的时代,没人重视这些。火器的 “理论优势”,始终没变成 “实战优势”。
四、战力拉胯的深层原因:制度比装备更致命
《蓝章战功图》暴露的不只是装备问题,还有明朝军事制度的绝症。
首先是 “文官瞎指挥”。明朝从开国就重文轻武,带兵的大多是文官,蓝章就是典型。他平叛时,不懂战术,只知道让士兵冲锋,结果叛军设了个埋伏,明军就死伤了上千人。后来万历年间的萨尔浒之战,杨镐也是文官,指挥十万大军分四路进攻,被后金各个击破 —— 这种指挥模式,再好的装备也没用。
其次是军费被贪腐。正德年间的军费,有三成被军官贪污。边军将领把军田卖了,把军饷吞了,士兵只能饿着肚子打仗。《蓝章战功图》里的士兵穿补丁布衣,不是朝廷不给钱,是钱被中间环节贪了。有史料记载,正德十三年,陕西边军欠饷达半年,士兵们只能靠挖野菜度日。
最后是 “改革停滞”。明朝中期不是没有有识之士,比如马文升在弘治年间就提出改革卫所制,可遭到豪强和文官的反对,不了了之。蓝章绘制战功图时,明朝的军事制度已经僵化了近百年,装备没进步,战术没更新,只能吃老本 —— 等后金崛起时,明军才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了一个时代。
结语:一幅画里的历史教训
《蓝章战功图》本该是蓝章的 “功劳簿”,却成了明朝军事的 “耻辱册”。
画里的骑兵、步兵、火器,都在诉说一个事实:明朝中期的军队,已经从 “世界一流” 退化成了 “二流水平”。不是没有好装备的技术,也不是没有勇敢的士兵,而是制度的僵化、贪腐的盛行、指挥的混乱,让军队失去了战力。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幅画里的问题,最终酿成了大祸:万历末年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崇祯年间,明军连镇压农民起义都费劲,最终走向灭亡。
500 年后再看这幅画,依然能得到教训: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从来不是靠 “纸面数据”,而是靠制度的活力、持续的改革和对实战的敬畏。一旦停滞不前,再强大的王朝,也会被时代抛弃。
发布于:安徽省嗨牛配资-炒股配资排名-配资股网站-网络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